从“缉毒小白”到识破百余种藏毒手法
日期:05-26 来源:未知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郑兆瑞
从“缉毒小白”到识破百余种藏毒手法
郑兆瑞
男,云南禄丰人,1986年5月出生,现任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副站长。2003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坚守木康19年,先后参与查获毒品案件870余起,缴获毒品500余千克。曾荣获“公安边防部队第五届十大边防卫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不需要天气预报,右膝就能告诉郑兆瑞,有雨要来。
36岁的他是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的“老人”了。这里被广袤的群山包围,常年雨雾不断,有时“一个月都见不到太阳”。在潮湿的空气里浸泡久了,郑兆瑞患上了风湿关节炎。天一阴,右膝便隐隐痛起来。
这副身体无疑是灵敏的。作为一名有着十九年缉毒经验的警察,他浑身都是张开的触角,一根根伸向来往的车辆和人群,捕捉着那些最细微的不寻常——汽车备胎里传来的清香,摆错了位置的西瓜和白糖,产地过远的几桶方便面,穿着反季衣服的妇女……都会让郑兆瑞的神经紧绷起来。
如今,他能识破100余种藏毒手法,其中,他自己总结的“体内藏毒研判法”“货车查缉法”“吸毒人员判定法”等8种藏毒手法被编入《毒品查缉教程》,为全国二线边境检查站公开查缉提供着指导。
因为成绩突出,5月25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郑兆瑞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在“不规则”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
郑兆瑞有十几本厚厚的“缉毒日记”,每页都被写得满满当当,还有图画。录音机、音响、油瓶、书本夹层,甚至山竹的瓤,他仔细地画出形状,再用一个箭头,标注出可能藏毒的位置。
这些是十九年来,他和同事在一线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明白,嫌疑人藏毒的地方多种多样,也往往难被察觉,大到货车水箱,小到汽车的空气过滤芯、改装夹层,就连一根绳子、一根笔芯、一个苹果,都有可能藏毒。
有时,缉毒靠的是嗅觉。2016年8月的一天,郑兆瑞正在离木康检查站30公里远的杭瑞高速执勤,一辆汽车迎面驶来。经过检查,这辆车似乎没什么异常。郑兆瑞挥了挥手,示意通行。但就在汽车开走的一瞬间,他似乎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气味。来不及细想,郑兆瑞冲到车前。最终在汽车备胎里发现了三十来公斤生鸦片,那股味道,是罂粟壳流出的汁液氧化后发出的清香。
有时,缉毒依靠着敏锐的观察力。郑兆瑞曾在日记中记录过一名犯罪嫌疑人的疑点:“当时是4月份,天气已经变热了。大部分人都是穿着短袖,只有她一人穿着宽松的外套。”
但更多时候,缉毒警察不仅要调动感官,还得有清晰的头脑和思路。
时间久了,郑兆瑞的大脑仿佛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一行行代码飞快地运行:从A点到B点,需要多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需要吃多少东西?一般吃什么?数量是否合理?
这个“数据库”里,还存着常人不知道的一些行业门道。比如,不同的货物该如何摆放。根据行规,白糖一般要整齐堆码,每袋50公斤,到目的地卸货点数时,直接数有几排、每排几袋,就能得出这批货的重量。如果摆放得不整齐,就要人工称重,徒增成本。西瓜多从缅甸供向北方城市,两个一箱,要横竖交错摆放,这样不仅能防滑,还可以增加纸箱的支撑力,长距离运输中,货物不易被压坏。如果位置不对,很可能就是被动过手脚。
“所有的行业都有它的规则,每一种货物,也都有相对固定的规矩。”郑兆瑞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些不符合“规则”的蛛丝马迹,然后一一排查。
第一次上车查缉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
如今,郑兆瑞可以识破100余种藏毒手法。但刚来到木康,第一次上车查缉时,却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2004年3月,郑兆瑞扛过了新兵营的三个月训练,被分到木康检查站——这个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的单位。终于来到自己向往的地方,郑兆瑞却发现,一切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过去,杭瑞高速尚未通车时,木康是从德宏边境通往内地的“要塞”。德宏的玉米、大米、土豆、白糖等农副产品,缅甸来的木材、矿石、玉料、西瓜,每天一车车地往内地运。郑兆瑞回忆,“一天的车流量平均在五六千,碰上节假日动辄上万。”
为了防止毒品被偷运到内地,每辆从德宏往外走的车都要经过细细盘查。“缉毒不仅仅是刀口舔血,也是蚂蚁搬家。可能有99%的人都是好人,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毒贩。要从好人中把毒贩找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初来木康站时,郑兆瑞才初中毕业,年纪小,也不爱说话。第一次去客运车上检查,一整个车厢的目光静静地投了过来,瞅得郑兆瑞心里发毛。“各位旅客,我们是木康边境检查站检查员,鉴于法律,对您实施边境检查”的告知词,他背得结结巴巴。
“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好,心理很受打击。”沮丧的他选择逃避,只查不太需要跟人打交道的货车。
日子慢慢过去,战友们陆续都“有了突破”。最后,在同一批的16名同龄兵中,只剩他一个人毫无进展。郑兆瑞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智商有问题?”
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他决定逼着自己改变。每天下班后对着镜子,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口齿练得清晰了,胆子也变大了,他又去找战友们讨教。一有案子,他总要问一问,“是怎样查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当时是怎么问话的?”
和毒品斗争的6000多个日夜
终于,2004年8月,在来到木康半年后,郑兆瑞第一次查到了毒品。
那是一辆从瑞丽开往大理的客车。刚上车,郑兆瑞就注意到,车厢里所有的乘客都安静地看着他,只有两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还在有说有笑地聊天。郑兆瑞发现,其中一名的户籍是云南省内的,另一名则来自省外。问及两人是否认识时,她们回答,“是在车上认识的。”
郑兆瑞暗自思忖,从瑞丽到木康,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但看两名乘客之间的互动和熟悉程度,不像刚认识两个小时。更何况,两名女性有轻微的口臭,这是人体藏毒的特征之一。最终,两名乘客被查出体内藏了800多克的海洛因。
近19年的职业生涯中,郑兆瑞和战友无数次见过这样的场景。6000多个日夜里,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已经深植他们的骨血,成了一种肌肉记忆。郑兆瑞记得,一天夜里,睡梦中的一位战友突然起身,抱住了邻床战友的头,自言自语地嘟囔,要“查西瓜”。
2018年,郑兆瑞所在的原公安边防部队即将改制转隶。面对多种选择,他毅然决定留在木康,留在自己热爱的缉毒一线,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从17岁来到这里,所有的成长、进步都在木康。做人、做事,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都是在木康这里学到的。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份工作,也包含了很多感情。”
5月25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郑兆瑞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谈及今后的计划,他说——
“我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目标,只要尽职尽责地干好现有的工作就好。就像那句话说的,‘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
上一篇:守护村庄 做管控村里的“多面手”
下一篇:邮寄茅台瓶体破损 快递只赔300元?
联系我们:侦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