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麽乜”技艺复兴 广西壮族香囊飘香海外

日期:11-17 来源:未知

 “壮族唱山歌,使用药草、香料的习俗跟泰国很相近。正是这些古老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保留到现在,才得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直播博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泰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泰露露16日说。


  当天,来自英国、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外籍自媒体人走进广西百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感受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


  非遗体验馆内,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艾草气味。填入药草,塞得严严实实,再合拢缝制,一个个圆润饱满、不见针脚的“麽乜”在壮族妇女手中成型。“我们供货到韩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一个月光出口就要赶制几千个。”非遗传承人麦琼方告诉记者。

  “麽乜”系壮语译音,意为“神与母亲”。该物是桂西右江流域特有的民间吉祥香囊,过去在端午时节用于安神镇惊、辟邪解毒,招百福、除凶秽。

  “麽乜”造型来源于壮族古老传说。壮族先民用布制成“人抱龙珠”样式的配饰,以供奉和纪念为龙找回太阳的壮族青年伯皇,祈求太阳、龙神庇佑他们世代平安。随着社会变迁,“麽乜”技艺逐渐在民间式微。


  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刺绣等传统手艺的麦琼方,在熟悉本地风俗文化的过程中,对“麽乜”的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2007年,麦琼方跟一群擅长传统手工艺的妇女一起,开始尝试制作这种香囊。

  为了使民族手工艺焕发新生,麦琼方查阅旧籍,最远去到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从有关古代百越地区的史料记载中获取信息,再根据本地老者口述,力图还原“麽乜”工艺的面貌,并在一些学者的帮助下挖掘其文化内涵。“‘麽乜’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把它传承推广好。”麦琼方说。

  传统“麽乜”制作十分讲究。“要先将时鲜的艾草和菖蒲、菊花、苍术、薰衣草等十多种香薰药材晒干,根据需要搭配好香料。”麦琼方介绍,缝制也需要技艺,熟练的情况下制成一个“麽乜”要耗时一两天。做得不好的,还得拆线重来。

  “过去家家户户用旧布头缝制‘麽乜’,简单系上麻绳。”为使其符合现代审美,麦琼方将“麽乜”表层用布升级为较精美的壮锦面料,设计青蛙等富有壮族风格的图样,配以彩色流苏。她还在“单抱”的经典造型基础上,增加了“双抱”“三抱”等样式。单一的“麽乜”香囊也发展为“麽乜”挂饰、耳环等系列产品,受到大众喜爱。


  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麦琼方也成为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麦琼方致力于传扬壮族非遗文化。疫情前,她每年都受邀出国,讲述广西民族文化故事。此举也帮助古老的“麽乜”打开了海外销路。“国外的订单不少,赶工的话就怕手工不合格,只能放弃一部分。”她说。

  50年来热心公益,麦琼方过去时常收集旧衣、购买食物,用扁担挑着下乡带给需要的村民,人称“扁担姐”。2019年她创办非遗体验馆后,当即想到发展“指尖经济”,开展民族手工艺培训,迄今累计帮助400余名家庭妇女依靠手工制作“麽乜”获得收入。

  多年来,麦琼方带着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手把手带领学生体验“麽乜”技艺。她说:“孩子们在聆听民间故事和学习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这就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广西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数量居中国前列。广西已建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建成包括非遗展示中心、传习基地(馆、所)在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平台415个,共有26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和近百家非遗形象、美食体验店。

  近年来,广西官方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开展线下体验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途径,让更多“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非遗产品“飞入平常百姓家”,甚至漂洋过海、行销世界。


上一篇:“洋村长”林登回忆录《寻乡中国》出版发行 与世界分享中国故事
下一篇:为什么很多父母不会倾听

联系我们:侦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