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工作回家乡 生命禁区的“自然守护者”
日期:10-16 来源:未知三江源国家公园
辞去工作回家乡 生命禁区的“自然守护者”
暖和的季节里,吐旦是带队进山、户外驻营的主力;在无所事事的冬季,吐旦就成了保护站的全职管家。盥洗室的水管冻住了,换暖气片,调试加温设施,他全都包揽。
回忆起十年前,保护站站长寒梅医生邀请他加入保护站时,那一刻他内心的坚定,吐旦说:“当时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多久,都是一个未知数,但只要能加入对家乡长江源的保护,对我而言已经很好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公路通车起,唐古拉山镇所在的沱沱河地区就成为青藏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海拔4539米,与格尔木市隔着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青藏公路109国道、青藏铁路和格拉段输油管线从唐古拉山镇横贯而过,过往货车司机们更习惯称之为沱沱河沿,滚滚东去的长江源头就在唐古拉镇的沱沱河地区。
每天,沱沱河火车站会有两趟火车准时停靠,因为站点太小,连购票平台也搜不到,往来乘客一般是多买一站,再提前下车。在沱沱河站上下车的乘客除了少数当地牧民、居民、铁路员工,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
铁打的旦哥流水的志愿者
藏族人嘎甲尔·吐旦旦巴每个月都会准时出现在沱沱河火车站站台。十几年前,刚大学毕业的吐旦也是沱沱河火车站的铁路巡护员之一。2011年,民间组织“绿色江河”在唐古拉山镇成立了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吐旦辞去铁路工作,担任“绿色江河”长江项目中心主任至今。
吐旦今年42岁,是土生土长的长江源人。许多志愿者一到沱沱河沿,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就是他,也因此有志愿者戏称“铁打的旦哥,流水的志愿者”。
深夜从火车站接了志愿者回来,休息不到4个小时,吐旦又爬起来干活。夏天天亮得格外早,6点多已大亮。志愿者小魏带着他,验收前一天污水处理池的施工进展。这是今年青海生态环境厅在站里试点的一个污水处理项目,如果在保护站试点成功,未来将会在整个唐古拉山镇推广。
暖和的季节里,吐旦是带队进山、户外驻营的主力;在无所事事的冬季,吐旦就成了保护站的全职管家。盥洗室的水管冻住了,换暖气片,调试加温设施,他全都包揽。按他自己的解释,保护站海拔高,交通不便,维修人员经常上不来,上来了还要高反适应几天,很多活就只能自己摸索。十年下来,吐旦锻炼出一身本领。
下午3点,载着全镇快递和明信片的中国邮政运输车准时来到保护站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长江一号邮局。在玻璃房里,志愿者们正忙着分拣每周只来一次的快递,隔天,镇上的牧民就会来取快递,顺便将草原上囤积的垃圾和塑料瓶运到保护站。
近些年,为保护草场,保护站发起了“垃圾换食品”活动,按一毛钱的成本向牧民们回收塑料瓶,兑换成镇上指定商店的食品购物券。
十年如一日地守护斑头雁
吐旦刚到时,长江源保护站还没建完,所有志愿者都在工地上跑。2012年冬天,保护站的窗缝还没来得及打胶密封,他们就贴上布,打上钉子过冬。“沱沱河的风大,风一吹就漏风,冻得不行,我们就爬起来找东西压住。”
也是那一年,一位藏族老乡摇着转经筒前来询问:“你们这里负责保护大雁吗?我家牧场周围的湖中,每年有很多大雁来下蛋,不少蛋一下下来就被人捡走了,你们能不能管?”
老人口中的大雁是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之一,8小时就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完成一年两度的迁徙壮举。长江源水资源丰富,也是这类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每年4月,上千只斑头雁会从印度、尼泊尔飞到唐古拉山镇的班德湖繁殖,高峰时期岛上会有上万枚蛋。6月,斑头雁会带着孵出的小斑头雁回到南亚国家。在当时,斑头雁的全球野生种群数不到10万,每年在班德湖被盗捡的斑头雁蛋就有近千枚。
2012年,吐旦开始参与班德湖野生动物观测站的斑头雁守护行动。每年4月,他会在斑头雁抵达班德湖之前回到草原腹地住上两个月,直到它们离开。班德山和班德湖是当地的神山圣水,也是他小时候和家人常驻的春季牧场所在地。如今,湖边还时常可见吐旦的姐姐一家放牧的牛羊。
早几年,班德湖基地的白色集装箱还没建成时,吐旦就带着志愿者在湖边扎帐篷,住睡袋,用牛粪生火,每天外出巡视是否有外来人员偷捡鸟蛋,统计鸟和鸟蛋的数量。
害怕在鸟类孵化过程中对它们造成干扰,他们尽量少上岛,少靠近湖边,只用云台相机远程控制。为了将光纤电缆从基地引到岛上,有一年冬天,趁湖面冰还没化,吐旦就带领几个志愿者间隔100米,排成一排,把光纤扛到了约1公里外的岛上。
几年下来,班德湖基地已经配备了十几台专业云台摄像机,可以远程对班德湖的鸟类进行全方位监控。
斑头雁守护项目实施至今已过去10年。据吐旦及志愿者监测的数据显示,斑头雁的数量已经从当初的1172只上升到5963只。此外,长江源当地的牧民们也都参与其中,成立班德山牧人生态环境保护小组,把对斑头雁单一物种的保护延伸到对长江源沱沱河沿区域野生动物的保护。
从单打独斗到协力守护
姜古迪如的冰雪融水从沱沱河一路东下,在长江南源与当曲汇合后,就改称通天河。河流在冬布里山岩石的阻挡下,形成了海拔4500米的万里长江第一峡——烟瘴挂峡谷,这是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站的核心区之一。独特的地貌和充足的降水,孕育了烟瘴挂峡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雪豹、白唇鹿、马麝、野牦牛、藏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14年,在玉树州人民政府、曲麻河乡人民政府和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下,吐旦所在的长江源保护站开始实施“烟瘴挂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几支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植物考察队、野生动物考察队、人类学考察队,深入曲麻河乡措池村,在烟瘴挂建立了2个野外考察营地,用数据、图片、影像记录并立体呈现了烟瘴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
2019年开始,为摸清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野生动物分布情况,格尔木市政府出资购买了500多台红外相机,与长江源保护站合作,由吐旦和村镇干部负责对唐古拉山镇全镇进行相机安装和技术培训。
在天寒地冻的长江源地区让红外相机覆盖全镇5个行政村并非易事。有时候冬季冻土冻得厉害,相机杆架砸得不够深,夏天地面融化后,杆子就容易倒;夏天也不好安装,雨季一来,到处都是沼泽,吐旦的车经常陷在半路,“光挖车就要挖半天”。
两三年过去,这项工作吐旦仍在继续。他希望,相机安装完成以后,老乡们在草原高山巡护时,就可以借助高清监视器和红外相机,获取雪豹等野生动物的影像图片。
加入“绿色江河”后这十年,个人、志愿者组织和政府共同出力,让吐旦看到了改变家乡的可能性。保护站也从他刚加入时的单打独斗,到现在越聚越多,每个月稳定有七八个志愿者驻站。他回忆起十年前,保护站站长寒梅医生邀请他加入保护站时,那一刻他内心的坚定:“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多久,都是一个未知数,但只要能加入对家乡长江源的保护,对我而言已经很好了。”
上一篇:家住“长江第一湾” 他从农民变身最受欢迎导游
下一篇:新华全媒+丨先天性失明 他的指尖跃动在黑白琴键上
联系我们:侦邦网